論〈流氓〉與〈新興的哀愁〉中的震驚現象
一 前言 兩篇中篇小說約同於1931年連載於《臺灣新民報》時代場域,台灣為日本殖民地;兩篇文本再現世界經濟大恐慌下一些現象,而文本〈流氓〉屬名孤峰文獻考據中無法確定為哪位二、三○作家;但可確定與文本〈新興的哀愁〉作者蔡秋桐為不同創作者。文本中語言的研究已有相關學術產出,在此暫且不討論。文本中典型人物最終都出現「震驚」的現象,就此觀察試圖分析文本再現關乎經濟恐慌下殖民地剝削再現與典型人物轉變。 文獻查閱中《臺灣新民報》的場域與文本關係並未收羅,也在此不討論。孤峰與〈流氓〉文獻收羅上並未出現任何學術性參考文獻。世界經濟大恐慌文獻上有眾多可參考之,但本文中歸類於場域中暫且多餘介紹性陳述。蔡秋桐文獻上無論期刊或碩論都已有相當程度之學術成果,且擁有系統之研究語言、作家定位等等。但本文為兩部文本之探討,因此引用平衡更需謹慎避免流於單篇文本之論述。 陳建忠〈新興的悲哀——論蔡秋桐小說中的反殖民現代性思想 〉、石美玲〈蔡秋桐小說的書寫策略〉、張惠琪〈含淚而笑的放屎百姓——剖析蔡秋桐小說「反面寫實」的手法 〉 [1] 。以上三篇期刊與本文論述相近,歸納為第一層參考範圍,第一篇從反殖民與殖民現代化角度批判且與蔡秋桐相關文本交叉論述知識份子身份認同系譜的轉變,參考價值甚高。第二篇著重殖民下知識份子表現語言的轉化,其中知識份子的失語焦慮、民族意識論述與現代主義中的批判本文將參考之。第三篇關注「放屎百姓」的反向性寫實角度與本文論述相近。另外,黃慧鳳,〈蔡秋桐小說之研究——日殖民下的文本呈現〉、石美玲〈蔡秋桐小說詞彙及詞法研究 〉、劉孟宜《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台灣話文書寫 ——以賴和、蔡秋桐、郭秋生之作品為例》、吳美桃《蔡秋桐作品研究》與蔡孟珂《蔡秋桐及其小說研究》 [2] 以上多為蔡秋桐詳盡論述居多,然都具有參考價值但回歸本文平衡將其納為第二層參考範圍。本文與前人研究觀點不同之處於在於建立「震驚」的延伸概念抵抗;目前收羅文獻中多為批判或反省統治階級問題,筆者試圖從被統治階級出發,透過接受到刺激後的外在行為論述。 研究方法上參考幾個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幾位代表人物論點:喬治˙盧卡奇(Gyorgy Lukacs, 1885~1971),物化觀點、班傑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震驚( shock effect )概念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