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其它-小論」標籤的文章

從社群平台觀察–聊天機器人的侷限

相關圖片遺失請見諒 整體趨勢介紹(2017.05) 聊天機器人(Chatbot) 是科技公司的藍海戰場;Facebook 在2016年的開發者大會,宣布他們在 Messenger 上推出聊天機器人的 API 平台 Messenger Platform,使用者在 Messenger 上短短打幾行字,就能享受各廠商與開發者的各種線上服務了。 ( https://wp.me/pKpPm-nC1 )

論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旅行書寫

一、 台灣文學中八、九○年代,女性旅行書寫之研究已有碩士論文出現,而本篇命題為旅行書寫,實為針對張惠菁單本散文集《你不相信的事》中歸納作者對於旅行—父親的意象詮釋。 何蓓茹《九○年代女作家的旅行書寫 九○年代女作家的旅行書寫–以鍾文音、師瓊瑜、郝譽翔、張惠菁為核心》[1]此篇從九○年代女作家中挑選出四位風各異作家:鍾文音、師瓊瑜、郝譽翔、張惠菁,藉由分析散文旅行書寫,關於旅行時與他者的交會以及異地行腳的觀察,發現新世代女遊作家旅行書寫的意義。第四章:遊女在他方中第一節父鄉的想像與追尋,專注於父親的故鄉為討論,近一步分析散文中想像與自我的父親印象追尋。鄭恒惠《家庭‧城市‧旅行─台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2]此篇從六位新世代作家散文作品中歸納家庭、城市、旅行三大主題,依循由內往外的脈絡,從家庭內部私人空間移動到城市、公園等開放空間,至擴大全球的流動。第二章中將五○—七○為一單位概述;八○—九○為一單位概述,試圖論述出台灣文學中女性散文書寫的文學脈絡。第五章中,旅行:在移動中重新安置自我。第二小節自我的追尋者中,對父親的尋訪與本篇有相近之處與之參考。以上兩篇碩士論文,明確且清楚的將台灣八、九○年代女性旅行書寫,歸納且整理出系統與脈絡。但就作者部份,對於旅行—父親的詮釋尚待更深入詮釋。吳品誼《漫遊於虛構與紀實--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之時間書寫》[3]將文本納入時間思考的模式下撰寫,透過旅行與紀錄的方式為論述觀點。與筆者觀點雖有些出入但就時間論述上依然為之受用。 本文討論篇章為〈在二十一世紀訂婚〉、〈無岸之河〉、〈旅行的意義〉、〈三個人去逛一○一〉、〈父親〉、〈集會〉、〈甜美的人〉、〈夢小鎮〉、〈父親荊棘〉與〈另一種時間〉。《你不相信的事》散文集中共收錄五十四單篇,其中上述十部篇章為本文討論範疇。 筆者透過以上篇章,將分為三個階段:一、作者書寫父親與家庭。二、與父親在飛機旅程上過世的書寫。三、父親過世後,對父親探查與自我世界的旅行踏查。 本文研究限制上,旅行、家庭、城市與父親都已有相當程度的論述。因此,於父親死亡的書寫就屬本文論述之重點,就死亡書寫的研究範疇中,居多牽涉心理學、生物學、精神分析諸多理論分析,且就本文旅行、父親與死亡探討,理論上欠缺統合也無一定之脈絡研究可參考。筆者試圖從作者文本空間著手,更進一步歸納七部

論海明威〈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空間意象

一、前言 本文嘗試論述海明威短篇小說〈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的空間意象。從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社會理論中對於象徵權力的解釋,並為之觀點切入文本空間加以詮釋。 從文本背景、文本畫面、對話與典型人物動作,進一步詮釋作者之意象,或論其中之涵義——群山、白象、墮胎、男女、對話、酒吧、喝酒、火車站等等,諸多字詞筆者都嘗試整理後論述。 因為是英文選讀的關係,也嘗試用英文編寫;但明顯似乎無法完成全文使用英文,因此請老師多多包涵中文夾雜英文。 The story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by Ernest Hemmingway, is about a young couple and the polemic issue of abortion. Though the word “ abortion” is nowhere in the story, it is doubtlessly understood through Hemmingway’s powerful use of two literary elements: setting and symbolism.[1] 這篇小說首次發表在西元1927年出版的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之中。故事用記敘手法來描寫男女間關係和墮胎問題。《白象似的群山》在大多數評論中都是簡潔且易讀,小說中象徵技巧,簡單卻又寫實的對話,及將廣泛的爭議話題——墮胎——納入小說之中。這些情節構成這個小說易於引導到海明威最低限度的故事風格,此即海明威所陳述的冰山理論[2](Iceberg Theory)。小說也勾勒了角色設定可以對小說的意義提供多大的貢獻程度。 小說內容簡介,在西班牙的某個小火車站,由巴薩隆那開往馬德里的快車還有四十分鐘到站。一對男女,他們在車站的酒吧外喝酒,等著火車。這期間大约半個小時,兩個人交談著,小說書寫了男女間談話的情形。女方懷孕了,男人感到有些不耐煩,希望女方去墮胎。 而小說內文,對話佔了大部分篇幅。也是因為如此筆者在分析就對話的空間意象試圖論述作者書寫風格下的深厚含意。 二、空間意象分析 對於象徵性權力布迪厄從語言互動中有一套方法論與邏輯運行;但對於空間中並未有更多

地方感的轉變——從高拱乾與王必昌的〈台灣賦〉探尋

圖片
        一 前言 台灣方志文獻中清代用「台灣賦」為名紀錄有三篇,作者林謙光、高拱乾與王必昌,而高拱乾與王必昌兩位分別為《臺灣府志》與《台灣縣志》的編修者。高拱乾編修方志時間為 1694 年,王必昌編修時間為 1752 年。另外評價上王氏被評為有台灣觀點的賦。 [1] 因此有別於高氏官方傳統的書寫,這樣擁有台灣觀點的書寫,筆者將兩者文本比較後試圖探尋原因。 文獻中游適宏〈十八世紀的臺灣風土百科 -- 王必昌的「臺灣賦」〉與〈地理想像與臺灣認同 —— 清代三篇〈臺灣賦〉的考察〉 [2] 兩篇中從後殖民角度將王氏論述為擁有台灣觀點的文學;後者相較三部台灣賦,高拱乾的書寫流於歌頌權力的文學,而缺乏自主實際的觀察;王必昌〈臺灣賦〉相較之下擁有台灣意識濃厚,後論述推崇為擁有台灣觀點的文選,應該考慮納入中學國文教材。吳炳輝〈王必昌〈臺灣賦〉臺灣風土書寫之研究〉 [3] 此篇著重王必昌〈台灣賦〉的歸類整理與詳盡分析,且論述賦風格擁有寫實主義,評王氏將台灣突顯非邊陲而是美麗之地。此篇中詳細將王必昌〈臺灣賦〉分類為台灣地理認知、台灣歷史、山川形勝、物產、番俗與自然災害來陳述。以上三篇論述站在贊同王必昌書寫從台灣出發,利於筆者地景轉變的概念。 但從文本外來看,將官場權力鬥爭關係納入,那突顯台灣底為何?不如按過去典律歌頌中央豈非更有效率,而非突顯台灣地方人文、形物與風土。而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 [4] 與陳佳妏〈滾滾波濤聲不息,斐然有緒煥文章 —— 論清代台灣八景詩中的自然景觀書寫〉 [5] 兩篇中對於其他文人看待台灣的論述、典律文獻參考、原住民文化論述、景色的定義與敘事者的角度,都將為筆者豐富地方感之論述。 研究方法上從《文化地理學》中地方與空間的概念出發,藉由皮埃爾 • 布迪厄文化再生產中關注權力階級關係的鬥爭分析兩篇〈台灣賦〉文本轉演。且認定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但又因為地域關係是否生成一種有別於中國的地方感?以高拱乾為早期代表,王必昌為後期代表,檢視 1694 年與 1752 年兩篇〈台灣賦〉的差異。除以上,往後進一步分析如此轉變推展到,假設 1. 官場鬥爭延伸到台灣 2. 社會媒介的接觸 3. 台灣獨特性生成,有別於中國。 筆者試圖囊括帝國之眼 [6] 看台灣清領時期文學,由兩篇〈台灣賦〉為文本,嘗試突顯出清帝國中央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