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欣倫《藥罐子》、《有病》、《重來》中書寫策略(收錄於第九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論李欣倫《藥罐子》、《有病》、《重來》中書寫策略 學生:舒懷緯 指導教授:陳明柔 關鍵字:李欣倫、書寫策略、自我、身體、旅途 一、 前言 本篇研究,以李欣倫三部散文作品為研究範圍。嘗試梳理,作者三部文本創作連結與其自我實踐、生活理想和社會實踐的層次。李欣倫為台灣現當代新銳作家,尚未有針對性的碩博士論文產出。 李欣倫(1978—)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畢業,現職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專職。共計出版散文集《藥罐子》、《有病》和《重來》。碩士論文出版《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 [1] 。2003年獨自前往印度旅行三個月,後基於人道與環保茹素至今,2006年去印度與尼泊爾當志工,身體自我實踐、體會從過往便開始觀照的疾病課題逐漸擴大其關懷目標。 《藥罐子》其目錄篇章藉中藥材為媒介,由中醫師的女兒的背景出發。「 成為藥罐,不是決定的問題,而是宿命。你無法改變上一輩的身份與職業,自我出生,我的爹娘,早已是與藥罐為伍的老實人家。誰說,那些以說故事為業的人,多少皆以生命歷程為創作藍本,而我身為一個人人聞之色變的藥罐,所陳述的身世,定是苦的,你想,誰願意聽苦絲絲的故事? 」 [2] 作者藉由其身份從小生長的環境,撰寫出一篇篇關乎自我與其周遭人物的故事。其中除了小女孩清純心事,也不乏對人世的寬廣關注,更有新世代女性面對身體、慾望的無懼。全書在題材上另闢蹊徑,開發前人所無的散文寫作路線。 《有病》的產出,分為三輯:(一)無病 呻吟 寫給We (二)紅顏 薄命 寫給Women (三)無疾而 終 寫給Wind。後記:無關痛癢仍須藥石 寫給 Weak。作者於完成碩士學業,選擇到印度進行徹底的、簡單的、放逐的、離開的自助旅行,像一位女孩將要蛻變般,不管思索愛情的或人生道理。全數的將,歡愛、期待、折磨、焦慮、虛無、棄與被棄、身體和記憶……,嘗試化為其藥石,儘管無病呻吟,儘管無關痛癢 [3] 。 《重來》「 當生命只剩無盡的重複與無聊的堆積,孩子的微笑讓我們重獲新生,因為孩子是你的最初,你的最終。 」 [4] 這是一趟非關宗教、非關離開、非關冒險的旅行。作者在異國旅行與孩子面對面,與其他旅行者面對面,與不同的文化、生活面對面,更深入探求自我。距《有病》相隔約五年,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