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電影〉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 - 中產階級之死 導演:Sam Mendes 出品:美國 / 2008 撰文/Howard Yang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8274181.html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改編自六零年代美國作家Richard Yates曾入圍國家圖書獎的同名小說,它描述了一對中產家庭夫婦及他們瀕臨崩解的婚姻,僅管出身於劇場的英國導演Sam Mendes早在他令人驚豔的處女作《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探討過類似主題,但相較於《美》片中那份調侃、戲謔的黑色喜劇趣味,《真愛》一片特殊的時空因子、及凝鍊的寫實氛圍,則是另闢蹊徑的全新詮釋。   影片設定在五零年代的美國郊區, 經濟的穩定、富庶使中產階級暴增 ,而政治上 右翼勢力抬頭、麥卡錫主義陰影籠罩,社會價值漸趨單一保守,工作、消費、成家生子……成為人人趨之若鶩的主流美國夢。 然而,表面上的太平無法掩飾心靈的荒蕪,如同影片中主角Wheeler夫婦所形容的,那是一個空虛而絕望的沉悶時代,任何異於主流價值觀的夢想,都會在鄰人、同事的冷眼及虛假微笑中,悄悄被漠視並遺忘。   影片中精準地捕捉了時代氛圍:穿戴軟呢帽、法藍絨西裝的男人們從康乃狄克郊區通勤到曼哈頓上班,攏成一片在中央車站浮動的灰濛人潮,而女人們則個個身穿小碎花洋裝與圍裙,髮線平整熨貼,在光鮮亮麗的家中相夫教子。平常的休閒活動就是到友人家作客、吃著主婦們做的可口點心、偕伴到海灘作日光浴、或開車進城到酒吧小酌一番,人人表情幸福洋溢,儘管他們言不及義地談著無趣的工作、房子、孩子,彷彿人生意義備盡於斯,沒有更多可能。而從五零年代末以離經叛道、桀驁文藝風格著稱的「垮世代」(the Beat Generation),到六零年代用裸體與花朵妝點「做愛不作戰」政治口號的長髮嬉皮,都在對此種封閉社會的壓抑、同質化(conformity),竭力進行反撲與解放,Richard Yates的這本小說自然也是對中產階級美國大夢的一道警諭,並進而從中描寫男女關係的疏離與孤獨本質。   影片開頭座落在如燈火璀璨的曼哈頓夜景,年輕的女主角April作著演員大夢,並遇上一個乍似聰明、和她一樣自命不凡的小夥子,此時一首四零年...

〈電影〉 非誠勿擾

  導演:馮小剛 片名:非誠勿擾, 2009 假如是想看一部經典建議你換了吧;假如是想看電影時大笑,品嚐安排好的趣味橋段,那選它準沒錯。 《非誠勿擾》在大陸創下 3.4 億人民幣(約 16 億 1960 萬台幣)驚人票房…… 影帝葛優、影后舒淇拚演技…… 看過原著小說,陳玉慧所寫的《徵婚啟事》嗎?看過導演陳國富改編電影《徵婚啟事》嗎?建議你細細去品味電影、小說中的人物,一定會讓你有所感。 回到《非》片,電影故事架構很明確,容易看懂;作者認為吸引人的地方在主角秦奮(葛優飾)徵婚時面對每位前來的人的態度與互動。人物刻劃明確,也透露出人與人之間的微妙詭譎關係。部份內容擷取開頭主角的徵婚啟事,如下: 「你要想找一帥哥就別來了,你要想找一錢包就別見了。碩士學歷以上的免談、女企業家免談 ( 小商小販除外 ) ,省得咱們互相都會失望。劉德華和阿湯哥那種才貌雙全的郎君,是不會來徵你的婚的,當然我也沒做諾丁山的夢,你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沒期待您長得跟畫報封面一樣,看一眼就魂飛魄散。外表時尚內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要是多少還有點婉約那就更靠譜了。心眼別太多,歲數別太小,會疊衣服,每次洗完燙平,疊得都像剛從商店裡買回來的一樣。說得夠具體了吧! 我歲數已經不小了,日子小康,抽煙不喝酒,留學生身份出去的,在國外生活了十幾年,沒正經上過學,蹉跎中練就一身生存技能。現在學無所成海外歸來。實話實說,應該定性為一隻,沒有公司沒有股票沒有學位的,三無為海歸,人品五五開,不算老實但天生膽小,殺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總體而言還是屬於對社會有益無害的一類。 有意者電聯,非誠勿擾。」   相信光是這段徵婚啟事就扣人心懸了。片子前半段個人覺得還不錯,後半段就嫌老套。電影後半段故事針對,女主角笑笑(舒淇飾)與主角的互動。大致內容不多贅述。結局看似好的,卻又讓人似笑非笑的感覺,與其說是喜劇卻又給人帶點悲劇的矛盾。當然不容質疑,整部片妙語如珠相信各位一定會被逗的哈哈大笑。 所謂伊人,非誠勿擾;勤奮笑笑,伊人非誠。 大陸片有他們些固定的形式,也不妨深思這些形式背後所蘊藏的意義。

〈電影〉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版本比較#轉文

  原文  http://www.wretch.cc/blog/senas&article_id=28183299   珍‧奧斯汀 (Jane Austen)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擅長描寫19世紀英國鄉紳家庭的生活,作品題材雖然不夠宏闊,卻以細膩入微的觀察和活潑風趣的文字,吸引了眾多書迷。20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將其視為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者之一,甚至有人拿她跟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Jane Austen最有名的作品,當屬1813年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描寫貝奈特家族的女兒們(主要是大女兒珍與二女兒伊莉莎白)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男女主角達西先生和伊莉莎白,兩人初次見面就互看不順眼,常常針鋒相對,卻在劇情的發展中,因為一些事件,而改變了對彼此的看法。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的原名「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s」,恰恰點出了這個故事的主題。   這本書與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的「大衛‧考勃菲爾 David Copperfield」(舊譯塊肉餘生錄),並列為作者最喜歡的兩部英國小說。珍奧斯汀與狄更斯的小說所描寫的主題雖然有異,(一個擅長描寫鄉紳生活、一個擅長敘述社會底層的人事物)行文風格卻都平易近人。   傲慢與偏見歷來多次被拍成電影、影集。其中的兩部,1995年拍攝的影集與2005年拍攝的電影。 Pride and Prejudice(1995)   共有六集。男主主角分別由Colin Firth與Jennifer Ehle擔綱。被認為是歷年來最經典的版本。Colin Firth所飾演的達西,真是丰采迷人啊。不用講什麼話,一舉手、一投足,就讓人感受到達西的自持與悶騷。Jennifer Ehle則是眾多版本的伊莉莎白,最受歡迎的一個。因為她的眼睛相當迷人。第一次在公視看到這個版本,還覺得這個伊莉莎白太老,不像是20歲。(原著伊莉莎白的年齡設定是20歲)大學重看,雖然還是覺得她太成熟了,不過不得不承認,Jennifer Ehle的演技相當精湛,她將伊莉莎白演得非常具有魅力。因為是影集,沒有趕場的壓力。所以很多經典對白都沒有錯過。 Pride and Prejudice(2005)   電影版。馬修麥迪恩 Matthew MacFadyen飾演達西,綺拉奈特莉 Keira Knig...

〈電影〉 送信到哥本哈根 I am David

  I Am David 90 min - Drama - 5 November 2004 (UK) IMDb Ratings:7.1/10 from 3,992 users Director: Paul Feig 從《精神分析引論新講》中人格理論奠基於性心理,並展開三個系統,即本我( Id , It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深屬基座,是生物傳承的動力。其表現在生存機制的為饑餓、渴、性及反射原型,弗氏認為可能受制於快樂原則。 [1] 《送》片中主角本我表現的最強烈的地方在於,他偷了集中營長官的「香皂」,渴求乾淨的身軀,洗滌疲憊與污穢。集中營內主角的精神支柱 Johannes ,代替他受到懲罰。如此,「香皂」在主角的認知中變成了不只是單純的盥洗用具。 「自我」是人格折衝部份,屬於社會面的範疇,她考慮到現實的限制,如社會心理的希求(規範、他人立場)以及自身生存必要條件,道德憧憬倫理,及社會期望形象的面具問題,使人格表現都能滿足此三立場的認可,因之是受制於現實原則。 主角因為從小在集中營長大,對於外在世界一無所知。但是因為集中營的艱困環境培養他面對陌生環境都有超強適應的能力。 在《精神分析引論新講》中從「焦慮的準備」來看,可以理解為: 1. 焦慮前的准備 2. 用焦慮來形容准備。焦慮的概念:是人們對預期的不良的處境所產生的一種自覺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焦慮的普遍化—過去創傷經驗的線:焦慮反應大部分能調節自己以應付新的危險環境,能成功避開危險環境或護衛自己。 [2] 就是說,焦慮的準備是好的,能夠幫助生存,說穿是本能的一種。但是焦慮的發展將發展出許多焦慮症,特定對象恐懼,社交恐懼等等。從「麵包師父」、「講話尖酸的店員」和「在舉行餐會的面目猙獰的女主人」,主角對於這世界產生了疑問,相較於集中營 David 情願學習如何在這更大的社會中生存。這是自我心中考慮到生存的條件,所做出的抉擇;才詢問如何才可以賺取金錢。 當然 Johannes 告訴他的美好的世界,找尋屬於自己的自由;建立他對社會、道德的想像。上文中提到的「香皂」是他跟 Johannes 之間的共有牽絆;雖然一度捨棄它,但是看見天空翱翔的飛機,又喚醒對於自由的渴望。主角在旅途的最後,遇到了老婆婆。在對談中,老婆婆問主角「你看到自己什麼?又是怎麼看自己?」想起在集...

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 問答

Pulp Fiction 154 min - Crime | Thriller - 14 October 1994 (USA) IMDb Ratings: 9.0/10 from 644,803 users Directors: Quentin Tarantino Q1. 電影中反敘事,請排列故事的順序。 Ans : 這部經典電影做排列順序確實有點難度,一般的人都習慣有邏輯性的節奏和劇情。 1 Vincent ( John Travolta )與 Jules ( Samuel Jackson )為黑幫老大去拿神秘手提箱、做掉一個脫離老大控制的傢伙、清理重整換了西裝、公路餐廳遇到雌雄大盜,想在洗手不幹前搶劫最後一票。 2 Vincent ( John Travolta )和老大的女人 Mia ( Uma Thurman )出遊、餐廳上台跳舞、嗑藥過量而後救回。 3 過氣拳擊手 Butch ( Bruce Willis )對於那充滿回憶金錶的考驗。 Butch ( Bruce Willis  )被黑幫老大買通,叫他故意輸掉他最後一場的比賽,打假拳。 Butch 以一面倒的賭盤,來自己牟取暴利。想當然被黑幫追殺。老大派 Vincent ( John Travolta )去執行, Butch 因為那只充滿回憶的金錶,在家中殺了剛從廁所出來的 Vincent ( John Travolta )。好巧不巧在路上遇見黑幫老大,從追殺到變成泯恩仇(這段過於好笑,學生實在不想多做描述)。 學生感覺上這部電影只能如此的粗略去分順序,破碎的手法讓人實在是需要再多看幾次甚至好好研究內容才能比較有規律的寫出來不只是劇情上的順序。看完電影之後一定都會有感覺,學生當下的感覺就是非常有趣。不管是劇情還是拍攝的方式,更甚是人物的對話。真的非常有趣。 Q2. 電影中具有何種後現代特色。 Ans : 1. 反形式(斷離的、開放的)  2. 無秩序  3. 對比  4. 分散  5. 換喻  6. 混合  7. 反詮釋 / 誤讀 8. 個人話語  9. 慾求  10. 突變  11. 反諷  12. 不定性  13. 普遍內存性。

〈電影〉 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 問答

  Pulp Fiction 154 min - Crime | Thriller - 14 October 1994 (USA) IMDb Ratings: 9.0/10 from 644,803 users Directors: Quentin Tarantino   Q1. 電影中反敘事,請排列故事的順序。   Ans : 這部經典電影做排列順序確實有點難度,一般的人都習慣有邏輯性的節奏和劇情。 1 Vincent ( John Travolta )與 Jules ( Samuel Jackson )為黑幫老大去拿神秘手提箱、做掉一個脫離老大控制的傢伙、清理重整換了西裝、公路餐廳遇到雌雄大盜,想在洗手不幹前搶劫最後一票。 2 Vincent ( John Travolta )和老大的女人 Mia ( Uma Thurman )出遊、餐廳上台跳舞、嗑藥過量而後救回。 3 過氣拳擊手 Butch ( Bruce Willis )對於那充滿回憶金錶的考驗。 Butch ( Bruce Willis )被黑幫老大買通,叫他故意輸掉他最後一場的比賽,打假拳。 Butch 以一面倒的賭盤,來自己牟取暴利。想當然被黑幫追殺。老大派 Vincent ( John Travolta )去執行, Butch 因為那只充滿回憶的金錶,在家中殺了剛從廁所出來的 Vincent ( John Travolta )。好巧不巧在路上遇見黑幫老大,從追殺到變成泯恩仇(這段過於好笑,學生實在不想多做描述)。 學生感覺上這部電影只能如此的粗略去分順序,破碎的手法讓人實在是需要再多看幾次甚至好好研究內容才能比較有規律的寫出來不只是劇情上的順序。看完電影之後一定都會有感覺,學生當下的感覺就是非常有趣。不管是劇情還是拍攝的方式,更甚是人物的對話。真的非常有趣。   Q2. 電影中具有何種後現代特色。   Ans : 1. 反形式(斷離的、開放的) 2. 無秩序 3. 對比 4. 分散 5. 換喻 6. 混合 7. 反詮釋 / 誤讀 8. 個人話語 9. 慾求 10. 突變 11. 反諷 12. 不定性 13. 普遍內存性。

〈電影〉 維也納復仇

  最近刊登於紐約某報的「維也納復仇」影評。 以筆觸犀利聞名的影評人 Armond White 主筆。   復仇—感傷的最佳良伴   「孤單可能是現代生活永遠逃不開的感受,但我仍覺得它是幻象。我們老認為自己和世界脫軌,以此矇騙內心的真實。」— 導演 斯佩曼尼   文: Armond White (現任紐約影評人協會主席 / 知名影評人)   一位極有可能成為大師接班人的大導演,終於把電影從尼爾拉布特、麥克漢內克、拉斯馮堤爾、葛斯范桑和陶德海因斯這些病態導演手中拉回一些理智。奧地利導演兼編劇格特茲‧斯佩曼尼( Gotz Spielmann )第五部作品【維也納復仇】五月首次在北美上映,這部片給予上述導演的病態電影一劑解藥,終於脫離爛故事情節中無法避免的陰鬱。   逼近中年的男主角阿力在維也納一間脫衣酒吧擔任保全,和美艷又純真的應召女塔瑪拉有一段地下情。這對情侶檔讓人想起黑色驚悚片常出現的典型角色,總是試圖逃離大城市造成難以承受的夢魘,如約翰休斯頓的經典作品【夜闌人未靜】或尼爾喬登 2002 年的【義賊】。【維也納復仇】導演斯佩曼尼並沒有陷入黑色電影慣用的討好公式,開頭沈著冷冽的調性讓人想起黑澤明電影中的留白情緒,以及法斯賓達早期作品中煙花柳巷的高級地下社會【維】片的質地可說遠遠超出近期一些虛張聲勢跟隨潮流的風格電影。   【維也納復仇】更修正了電影裡的黑色成分,把它重新拋光打亮(與片名「復仇」代表的重生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阿力搶劫銀行失敗,人生開始轉往意料之外的方向,為了跟蹤破壞計畫的警員,阿力替住在郊外且關係不親的祖父打理農場並住了下來,不僅漸漸融入鄉間生活,也再次重新認識最原始的自己。經由孤獨感、勞力、與警員太太相遇的機會,阿力「為何而存在」的信念無限擴大,這些並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事。斯佩曼尼追尋對於生命的認知,在當代電影中曾一度被科能堡或拉布特過度風格化的虛無主義剝離殆盡,但終於在【維也納復仇】中讓觀眾再度看到。   【維】片對生命的觀點非常堅定,沒有任何一絲矯情。 阿力和祖父帶著距離感的親情,因兩人共同的基因甚至人性上的共通點,得以平穩維繫。導演說故事的功力很高明,每個角色所處的困境巧妙經由另一角色表達出來:應召女對現狀的不滿對應警員太太無法受孕的生活,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