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文獻專題報告——謝雪紅

指導老師:張炎憲 
研究生:舒懷緯


一、前言:

此篇報告為整理與概括謝學紅研究尚待釐清之處。報告一位故人首先必要有的學習修養是哪些:客觀?歷史的概念?文獻的整理?或是強加某些意識形態便於建立論述?等等……。對於歷史的修養學生尚待學習中,這門課學習到如何去查閱文獻而整理的功夫就在自己。第一堂老師對台灣史精彩的課程至今印象深刻。知識份子處推動的角色——那該留下些什麼?
對於歷史的概念學生曾讀過的書中查找,歷史的星座化概念,星座間的連結

我們看到的所有星光都是當下的視覺感受,雖然實際上是千萬光年遠的星星在不同時間所發出的;其次,星座間的星星的聯繫不是它們本有的,是觀察者所賦予的,只對觀察者有意義。歷史的星座實際上是歷史事實的元素被結構化的理念星座,它抹去了具體的時間,成為處於共時的語境中的可理解的形式。因此,每個理念都是一顆恆星,同其他理念聯繫在一起,如同恆星之間的相互聯繫,而這樣的聯繫只有在星光下的人的感受過程中才得以實現。[1]

成為想像的星座不是本存在,是觀察者所賦予的想像,只對觀察的人有意義。這是筆者讚賞的一種面對歷史的概念,文獻的收羅當然也是這門課筆者學習到重要的一種對待歷史的方式。
文獻方面非常豐富,目前靜宜大學容易查閱到的為李昂《漂流之旅:一切皆緣由於謝雪紅這個逃離的女子》[2]、陳芳明《謝雪紅評傳》[3]、謝學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4]、張克輝《啊!謝雪紅》[5]、公共電視節目視聽產品《世紀女性˙台灣第一4 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6]、公共電視節目視聽產品《臺灣百年人物誌第貳季 謝雪紅、楊逵、吳三連()()[7]以上為文獻收尋「謝雪紅」會出現。大多對謝雪紅有廣泛且詳盡的介紹。另外,陳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陳芳明《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運動史論》[8]中也有相關對於謝雪紅與台灣左翼的研究資料。前者,為包含謝雪紅在俄國的經驗與對台灣問題的思考,後者,偏重文學運動史為概述台灣左翼作家的論述。
研究方法上以質化研究中歸納法整理分析,謝雪紅之台灣左翼的地位。眾多文獻,筆者目前學習知識下對主題「謝雪紅」的查找粗略整理,其餘資料羅列於參考書目。分析上,參考陳芳明先生之光譜[9]

二、整理分析:

筆者參考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謝學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與台灣大百科謝雪紅年表交叉整理偏重簡介式陳述給閱聽者。且使用名詞解釋的方法做最粗略的介紹。
(圖1.
現今台灣與中國間政治現實;往台灣歷史中觀察,長期缺乏左翼思想傳統與視野,又因反共意識——左翼中抵抗之進步精神以淪為階下囚,或化約為二元對立親中國意識形態。在此先觀看台灣左翼文學運動[10]概論:日治時期臺灣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隸屬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一環,起於1927年前後,沉寂於1937年。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權之後,呼應無產階級掌握政治權力,國際間興起建立無產階級文學的思想運動。
(一)思想的轉換期(1927-1930年):
「大眾」登場,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由連溫卿等無產青年取代林獻堂為首的資產階級,掌握了領導權,宗旨從「文化啟蒙運動」改為「普及臺灣之大眾文化」,反映蘇聯「無產階級文化派」的色彩,表現出與國際無產階級文化運動匯流的姿勢,批判性地指導著臺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
(二)藝術戰線期(1930-1931年):
1928年臺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無產階級文化受到更多關注。指標之一為1930年《伍人報》、《洪水報》、《明日報》、《赤道》、《臺灣戰線》等思想色彩強烈的刊物陸續發刊;這些刊物的思想成分各不相同,但批判資本主義,將文藝視為無產階級解放的工具,則是共通的表現。指標之二為1931年結合在臺左翼日人,「臺灣文藝作家協會」在與日本左翼文學團體「納普」取得聯繫下成立,標誌著加入國際無產階級解放運動「聯合戰線」與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接軌的姿態。此一時期為臺灣左翼文藝運動最具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雛型的階段。
(三)低潮期(1932-1937年):
1931年殖民者開始鎮壓左翼社會運動,左翼文藝運動隨之失去發展空間。左翼知識分子為了「利用最小合法性」轉進文藝運動。或以「同路人」身分於《南音》發起「臺灣話文」、「第三文學」的討論;或組織隸屬日本「普羅列塔利亞聯盟」,以文化同好會形式出現的「臺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福爾摩沙》雜誌;或與左聯東京支部展開交流。楊逵於1935發行《臺灣新文學》雜誌,最能反映此一階段臺灣左翼文學運動的特質:國際主義色彩濃厚、在合法聯合陣線路線引導下,朝文藝理論化方向發展。此時期各種左翼文藝理論繽紛陳列,看似豐收高潮,但左翼文學運動本以社會革命為核心價值,失去倡言革命實踐的空間,合法路線的左翼文學運動實已進入低潮期。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臺灣新文學》被迫停刊,臺灣左翼文學運動亦走入嚴冬。總體而言,臺灣左翼文學運動雖然規模與深度具不如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豐厚,但對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思想風格的塑造,卻是無法漠視的存在。
簡單的三個時期概述將臺灣左翼文學運動從啟蒙到普及大眾,至文藝戰線的紛紛興起,最終受到壓制。在此論述一種概念,左翼中的一種精神:抵抗、反對、阻力、反作用等等,都是為了大眾生活更好的方向;換句話說,也帶有當有統治階層出現時,就該站在其另一方向與其對抗,防止淪於專制淪為不人道。因此,本文中謝雪紅之整理,是種下那簡單的種子,即便是價值低的一篇報告。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遭受許多學界上得質疑,許多期刊也討論甚多,在此便不再多談。從《我的半生記》中與年表中試圖去探究一些方向,關乎謝雪紅索引領的與釐清的。
婦解
228
鬥爭

三、謝雪紅年表[11]

謝雪紅(1901年-1970年)台灣彰化人。台灣共產黨創始人。12歲父母雙亡,賣為人妾。
1917年離家當女工。
1918年嫁張樹敏,前往日本與中國,看見「五四運動」。
1921年回台,開始參與文化協會的各項活動。
1924年與林木順同往上海。
1925年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
1928年上海成立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民族支部)任主席。
   4月日警逮捕。
   6月獲釋回台,從事農工運動。
   10月日共交付台共綱領由其保管;日共中央同意開除蔡孝乾等。
1929年與楊克煌開設國際書店在台中。
1931
1月黨中央發生分裂,謝雪紅一派權力被蘇新王萬得為主之改革同盟奪取。
   5月二度被捕,判刑15年,改判13年。
1939年保外就醫。
1945年台中組織人民協會與農民協會,陳儀政府強迫解散。另創國工藝學校。
1947228事件。
   32日台中招開市民大會,推為主席。
      3日設立「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
      6日編成台中地區民兵「二七部隊」與國府軍進行游擊戰。
      12日二七部退撤入埔里。
      16日宣佈解散二七部隊,離開部隊。
   4月下旬抵廈門潛赴上海。
   51日與楊克煌轉至香港,終生。
   6月在香港成立台灣問題研究會。
   8月發表〈謝雪紅告同胞書〉。
   11月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1948年台盟香港支部提出「台灣特殊論」。
19487月香港會議。
19492月發表台盟立場〈處理台灣問題意見書〉。
4月出任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
       9月發表〈反對美帝侵我台灣陰謀〉。
19501月國民黨偵破台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捕,供出組織。
19506月韓戰。
1951-1952年首度被公開鬥爭,四大罪狀:台灣高度自治、家長作風、個人英雄主義、貪污賄賂與台灣人無漢奸論。
1954年台盟曾選李純青為副主席。
195712月被批鬥為右派。
19581月台盟盟員代表大會決定:撤銷謝雪紅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主席職務、擁護中國共產黨開除謝雪紅黨籍決定。
19665月文化大革命。
196693日—14日在永安里住家總共有四次被抄家和批鬥。
1967429日 在台盟機關遭徐萌山、陳炳基批鬥。
1968年文革遭紅衛兵批鬥,毛澤東指其為地方主義者。
1970年病逝北京。
1986年中共平反罪名。


四、名詞解釋[12]

台灣共產黨——(1928415~1947)臺灣青年在上海組成的馬克斯列寧主義政黨。正式名稱為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簡稱臺共。1928年(昭和3年)415日舉行成立大會,通過結黨宣言,選出中央委員林木順、林日高、莊春火、洪朝宗、蔡孝乾;候補中央委員翁澤生謝雪紅;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共產黨都派代表參加大會。
政治綱領中明確標舉臺灣民族論,以建立臺灣共和國為目標,亦即將臺灣革命界定為:推翻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實現臺灣獨立之民族革命。早在1922年(大正11年)創立的日本共產黨(日共),在行動綱領中確立「殖民地完全獨立」之主張,因此臺共的政治綱領與組織草案皆由日共幹部所擬,臺共成立後也必須遵守日共之指令。建黨不久,即遭日警查獲,黨幹部四散,其中謝雪紅在上海被日警逮捕,遣送回臺。但隨即獲釋,並與林日高、莊春火等積極發展組織,重建黨中央,隨後將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納為外圍團體。19311月,黨中央發生分裂,謝雪紅一派權力被蘇新王萬得為主之改革同盟奪取。由於情勢之演變,臺共不再是日本共產黨的支部,而成為第三國際的直屬支部,部分臺共幹部也加入中國共產黨,以致指揮系統混亂,內部出現嚴重的對立。19316月,日警發動大規模搜捕行動,領導幹部幾乎都被捕入獄,組織瓦解,隨後的救援行動亦遭封阻。
主要領導人謝雪紅原名謝阿女,為彰化出身之養女,被捕後遭判刑13年,1939年保外就醫。戰後,臺共組織並未重建,二二八事件期間,謝雪紅參與二七部隊之建立,主張從事武力抗爭,失敗後逃亡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1949年臺盟遷往北京,並成為中共統戰之團體,但她不斷遭到批鬥,臺盟內部也出現嚴重對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她才獲得平反。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19471112日成立,簡稱臺盟。是由謝雪紅等二二八事件後流亡香港的原臺共分子成立,是「社會主義帶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19485月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響應中共號召,並派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8年臺盟遷到上海,1955年遷到北京。遷到北京後臺盟逐漸分裂,謝雪紅被清算鬥爭,以後由蔡嘯、蘇子衡、林盛中、蔡子民、張克輝擔任臺盟主席。臺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八大民主黨派之一,近年主要的任務是「參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促進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其出版品有《臺盟史略》(1997)、《畫說臺灣民主自治同盟》(1998),最活躍的臺盟上海市委出版《風雨同舟50年:1949~1999》。
蘇新——臺南佳里人。1924年於臺南師範學校遭退學後,入東京私立大成中學,及東京外語學校,1927年加入東京臺灣青年會附設之社會科學研究部,1928年加入日本共產黨,曾參與東京《臺灣大眾時報》編輯3個月,將黨籍轉移至臺共東京特別支部,19292月返臺,在宜蘭太平山當伐木工人,從事工運,193010月在臺共的松山會議上成立臺灣赤色工會,1931年成立改革同盟,531日召開臺共第二次臨時大會,開除謝雪紅,9月被捕入獄,判刑12年,19439月出獄,返佳里,結婚,並入吳新榮的油脂工業會社任專務。戰後,赴臺北,參與《政經報》、《人民導報》、《臺灣文化》編務。二二八事件後,赴香港,曾參與廖文毅「臺灣再解放聯盟」,因理念不和,19493月赴北京,負責對臺廣播工作,1967年被下放勞改,1978年始獲平反,當選政協委員。1981年病逝北京。著有《憤怒的臺灣》一書。
蔡孝乾——彰化花壇人。早年參加文化協會,左傾,曾任公學校代用教員,後入上海大學就讀。19272月因臺灣黑色青年聯盟事件被捕,於審免訴後釋放,後擬占領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臺灣共產黨。1928年赴廈經漳到江西瑞金共產區,並隨共軍做二萬五千里長征,入延安。戰後潛行回臺發展共產組織,被捕自新,供出中共在臺人員,後任中央情報機關少將銜研究室副主任。
◎台灣公視紀錄片的論述,台灣公共電視紀錄片系列《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的其中一集《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介紹謝雪紅的生平,對她有以下的評價:「謝雪紅的出身決定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仰,加上日本對台灣之暴虐殖民,身為女性的她,深感於父權與殖民者之雙重迫害。第一次中國之行,開展眼界,置身中國動盪的時代,革命情懷大受激勵。莫斯科大學造就她成為真正的共產黨員,憑著天生的領導才能,成立台共。武裝部隊與國民黨軍隊抗爭,顯現其非凡的氣魄,不讓鬚眉,足為女性爭自由的典範。下半生長住中國,但仍心念家鄉,爭取台灣人民之權益。」[13]

五、結論:

一九二八年剛從上海被遣返的謝雪紅,在著手重建台共之際,曾幾度對楊克煌說,「人生是一場不斷探求真理的旅行。」[14]
筆者一直很喜歡這樣的詮釋:歷史的星座化概念,星座間的連結成為想像的星座不是本存在,是觀察者所賦予的想像,只對觀察的人有意義。因此,我化身為觀察者對謝雪紅文獻閱讀與想像,而這些觀察已成為報告形式讓各位了解。但所謂的「觀察者」具有更深層且大的指涉。文獻的收羅當然也是這門課筆者學習到重要的一種對待歷史的方式。
台灣左翼史實則為台灣史研究領域邊緣,也因意識形態問題造成此現象。就歷史來說總歸於解釋與定義,且回到所謂兩股力量之爭,勝利一方便擁有解釋與詮釋之便;又台灣長期籠罩於反共右翼之下,謝雪紅之研究需更甚廣為推廣甚至是台灣左翼研究之推廣,種下那抵抗之心。歷史的推動就是兩股力量之爭,淪為單一方強大時,歷史終將無法持續前進。

六、參考資料

專書:
1.          市川正一著,田舍譯,《日本共產黨鬥爭小史》(北京:世界知識社,1954)。
2.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聖荷西:蓬島文化公司,1980)。
3.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
4.          陳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
5.          陳芳明,《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7)。
6.          謝學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台北:楊翠華出版,1997)。
7.          李昂,《漂流之旅:一切皆緣由於謝雪紅這個逃離的女子》(台北:皇冠文化,2000)。
8.          林木順,《台灣二月革命》(香港:新台灣出版社,1984)。
9.          周明,《台中的風雷——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裏》(台北:人間出版社,1990)。
10.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
11.      黃師樵,《台灣共產黨祕史》(新竹:1933)。
12.      張克輝,《啊!謝雪紅》(台北:愛鄉,2007)。
13.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14.      盧修一著,孫雅光譯,《日據時期台共活動始末》(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5)。
15.      簡炯仁,《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16.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編寫組,《國際共產黨主義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7.      司法行政院調查局編,《共匪整肅偽份子資料彙編》(匪情研究專輯)(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58)。
18.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編,《歷史的見證——紀念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四時週年》(北京:台灣民主自治同盟,1988)。
19.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台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報告》(台北:1947)。
20.      台灣新生報編,《台灣年鑑》(台北:台灣新生報,1947)。
21.      國防部保密局編,《附匪份子實錄》(台北:1954)。
22.      國防部新聞局掃蕩週報社編,《二二八事變始末記》(台中:掃蕩週報社,1947)。
23.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謝雪紅的悲劇》(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8)。

碩士論文:
1.          許淑真,《政治與傳記書寫:謝雪紅形象的變遷》(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期刊論文:
1.          王玉,〈臺灣抗日運動的左翼--從「上海綱領」看臺灣共產黨的建黨本質〉,《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2002.05),頁211-232
2.          汪其楣,〈讀她,演她——「謝雪紅」〉,《文訊》2942010.04),頁14-16
3.          林瓊華,〈女革命者謝雪紅的「真理之旅」(19011970)〉,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研討會。
4.          林瓊華,〈流亡、自治與民主:試論陳芳明著作《謝雪紅評傳》之貢獻及其爭議〉,《臺灣風物》60:22010.06),頁147-174
5.          林銘章,〈謝雪紅閃亮而坎坷的一生〉,《傳記文學》61:2=3631992.04),頁69-78
6.          周青,〈歷史造像論」的實踐:評陳芳明著《謝雪紅評傳》〉,《海峽評論》371994.01),頁48-54
7.          周茂春,〈臺灣真女人——一代奇女謝雪紅〉,《歷史月刊》2482008.09),頁110-114
8.          吳成三,〈臺灣書房——老板說書:謝雪紅口述「我的半生記」〉,《新觀念》1161998.06),頁123
9.          陳芳明,〈臺共領袖謝雪紅的俄國經驗〉,《中國論壇》31:3=3631990.12),頁61-67
10.      陳思仁,〈從「我的半生記」看謝雪紅所處社會與女性地位〉,《歷史月刊》1532000.10),頁112-115
11.      蘇新口述,蔡福同整理,〈蘇新回憶錄〉,《台灣與世界》61983.11)。
12.      路況,〈歷史意識與歷史造像運動——評陳芳明的《謝雪紅評傳》〉,《中國論壇》32:7=3791992.04),頁62-67
13.      詹悟,〈一朵可憐的雨夜花——《謝雪紅評傳》〉,《中縣文藝》11 1997.12),頁8-15
14.      鍾逸人口述,王世勛筆記,〈二七部隊之回憶〉,《台灣新文化》61987.02)。

影視資料:
1.          公共電視節目視聽產品,《世紀女性˙台灣第一4 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
公共電視節目視聽產品,《臺灣百年人物誌第貳季 謝雪紅、楊逵、吳三連()()》,(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


[1]陳學明,《班傑明》(台北:生智,1998),頁87
[2]李昂,《漂流之旅:一切皆緣由於謝雪紅這個逃離的女子》(台北:皇冠文化,2000)。
[3]陳芳明,《謝雪紅評傳》(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
[4]謝學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台北:楊翠華出版,1997)。
[5]張克輝,《啊!謝雪紅》(台北:愛鄉,2007)。
[6]公共電視節目視聽產品,《世紀女性˙台灣第一4 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
[7]公共電視節目視聽產品,《臺灣百年人物誌第貳季 謝雪紅、楊逵、吳三連()()》,(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
[8]陳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陳芳明,《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7)。
[9] 參考:陳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頁21
[10] 黃其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吃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1]參考台灣大百科全書與《謝雪紅評傳》、《我的前半生》年表交叉整理。
[12] 參考台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2010/12/19
[13]公共電視節目視聽產品,《世紀女性˙台灣第一4 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
[14]林瓊華,〈女革命者謝雪紅的「真理之旅」(19011970)〉,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研討會,頁98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論海明威〈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空間意象

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