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幾部韓國電影,聖殤、斷箭、惡鄰拼圖、驅鬼特攻隊、一千零一魘、超完美殺手
最近看了一些韓國電影......
피에타(聖殤/Pieta)、부러진 화살(斷箭 / Unbowed)、이웃사람(The Neighbors)、점쟁이들(Ghost Sweepers)、무서운 이야기(Horror Stories)、회사원(A Company Man),另外以前喜歡日劇大於韓劇一些。最近看到《求婚大作戰》(韓版)有點驚覺的,台劇怎麼了?算了,說不清。日劇由韓劇的重演所表現出的,筆者觀看感覺上別有一番風味。或許這是值得持續研究的問題。
克勞德˙布雷蒙曾經說,普遍的看法是,每個敘事都包含一個「具有自律意義的層面,該層面有一個可以從全部信息中分離出來的結構,即故事。因此無論什麼樣的敘事信息……都可以從一種媒介移置到另一種媒介,而不失其根本屬性。」(西摩˙查特曼〈用聲音敘述的電影的新動向〉)1.Pieta (2012) 104 min - Drama - 16 November 2012 (Taiwan)
IMDb Ratings: 7.2/10 from 867 users
Director: Ki-duk Kim
《聖殤》是首部榮獲金獅獎的韓國電影;也獲得第33屆韓國電影青龍獎的最佳影片獎。既然是閒聊就別說太深。Pieta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塑作品——《聖母慟子像》,導演的靈感來至於此。或許我們可以把解讀放在「雕像」這物體上;鲁迅 《熱風˙随感錄四十三》:「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張画或一個彫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现。」
作者→雕像→電影:說了些什麼?
2.《斷箭》用了真實故事改編。電影再現斷真實的形式,在《斷箭》中或許有些加油添醋;閱聽眾在作者寫實之下對於司法前人人平等的不公義必定也會群起憤怒。
事件→導演→電影:說了些什麼?
鑑於真實事件改編的效果,功能上確實具有喚起韓國人民面對司法巨獸的檢討態度。一部再現事件的作品,看似平淡的原因,電影/真實的所有功用都付諸於觀看的人。
3. Ghost Sweepers (2012) 119 min - Comedy - 3 October 2012 (South Korea)
IMDb Ratings: 5.7/10 from 8 users
Director: Jeong-won Shin
翻譯《占卜師們》,非常有趣的一幕是一群靈媒,因為某事件聚集在一台巴士上,同時發生感應;非常詭異又爆笑的畫面,一群巴士上一群「發作」的靈媒(哈哈)。
導演→鬼:說了些什麼?
4.Horror Stories 翻譯是《恐怖故事》。這是一部故事中有故事的電影:透過綁架案與四個故事為結構,日與月、恐怖飛機、有點像藍鬍子的童話和救護車。除了故事中故事外,也看見一種流行文化的互文效果,最顯著的就是最後一個故事「救護車」全然是受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影響。
透過故事:說了些什麼,不外乎電影名稱——人的恐懼。
而得到金獅獎的《聖殤》 說了一種權力的隱喻:金錢和暴力。趣味又具特效的Ghost Sweepers說了:人不怕鬼去追鬼打鬼驅魔的背後是一大筆的黃金的下落。
5.The Neighbors (2012)115 min - Thriller - 23 August 2012 (South Korea)IMDb Ratings: 6.7/10 from 28 users
Director: Hwi Kim
《鄰居》透過漫畫改編。電影整體細膩度上高,但議題較低。驚悚片來說,有兩個刺點著實讓筆者看為起雞皮疙瘩,嚴格說起來是一句但多角色的內心旁白。就電影結構上,也引領著敘事開始與結束。
母親:「我死去的女兒已經連續一個禮拜回家了。」→ 電影中段 → 殺人犯:「我殺死的女學生已經連續一個禮拜回家了。」
細膩度上除了特寫、配音和神鬼角度(動物)感覺到位外;劇情上殺人犯的因為害怕(?)房間內的異常明亮(自己裝超亮燈泡),也營造出對比上的詭異氛圍(壞人 / 光亮、刺青 / 教訓殺人犯),由此又回到探究「人」善惡之問題,作者透過驚悚片中的諸多角色去揣摩;透過現代主義的內心、幻影(鬼),具現善 / 惡雙方的角度。看似複雜的多角色卻不偏移「驚悚(過世女兒、被殺女學生持續回家一週了)」這核心效果。
這幾部電影把抽象的甚至難以描述的問題,深埋電影透過娛樂的包裝傳遞,韓國人對這些抽象物件的描摹、印象甚至是感性的說教。這是從幾部電影的一些淺談,韓劇的情節上大也有此脈絡可以觀察。當把台劇、中劇、日劇、韓劇甚至到了泰劇為比較的時候,整個東亞出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當然電視劇的形式最終會回歸一種利益邏輯的運作,但是相較之下我們呢?(別放大絕叫我去寫劇本)
其實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布迪厄直接了當地說:「為什麼在某種意義上說,利益這個詞是如此成為我們的中心旨趣呢?為什麼對於所有的行動者來說,當他們行動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出利益的問題,而探討利益的問題又是如此重要呢?實際上利益的概念,對我來說,就是與某種把人類行動神秘化的魔術性觀點進行決裂的一種工具。」(1994 Raison Pratiques. Sur la théorie de l’action. Paris: Seuil.)人在行動(撰寫劇本)與利益有著一種奇妙的關係,所以韓劇、日劇為什麼吸引人(除了跨國問題外),那個行動背後差異的就是在自我意識的根本,換句話說,韓流在西洋的?之類包裝下,有了量產、韓式風格。那當你談到台灣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媒體巨獸?還是李安?或可不可能是你萬萬沒想到的?
IMDb Ratings: 5.7/10 from 8 users
Director: Jeong-won Shin
翻譯《占卜師們》,非常有趣的一幕是一群靈媒,因為某事件聚集在一台巴士上,同時發生感應;非常詭異又爆笑的畫面,一群巴士上一群「發作」的靈媒(哈哈)。
導演→鬼:說了些什麼?
透過故事:說了些什麼,不外乎電影名稱——人的恐懼。
而得到金獅獎的《聖殤》 說了一種權力的隱喻:金錢和暴力。趣味又具特效的Ghost Sweepers說了:人不怕鬼去追鬼打鬼驅魔的背後是一大筆的黃金的下落。
Director: Hwi Kim
《鄰居》透過漫畫改編。電影整體細膩度上高,但議題較低。驚悚片來說,有兩個刺點著實讓筆者看為起雞皮疙瘩,嚴格說起來是一句但多角色的內心旁白。就電影結構上,也引領著敘事開始與結束。
母親:「我死去的女兒已經連續一個禮拜回家了。」→ 電影中段 → 殺人犯:「我殺死的女學生已經連續一個禮拜回家了。」
細膩度上除了特寫、配音和神鬼角度(動物)感覺到位外;劇情上殺人犯的因為害怕(?)房間內的異常明亮(自己裝超亮燈泡),也營造出對比上的詭異氛圍(壞人 / 光亮、刺青 / 教訓殺人犯),由此又回到探究「人」善惡之問題,作者透過驚悚片中的諸多角色去揣摩;透過現代主義的內心、幻影(鬼),具現善 / 惡雙方的角度。看似複雜的多角色卻不偏移「驚悚(過世女兒、被殺女學生持續回家一週了)」這核心效果。
6.
회사원(A Company Man)
公司職員。筆者對蘇志燮印象是從KBS《對不起,我愛你》韓劇開始。這部電影結構和故事都很簡單。值得一提當這位公司職員(殺手)展開復仇時:除了 Bullet time 外。拍攝上變得異常的「明亮、清晰」。
導演→工作 說了什麼?
情節上池科長在復仇時有一段對話。
「你想怎麼樣?」
「我不想幹了!」池科長。
非常有趣而且很讓人震驚的對話。電影的結尾又再次有「不要為了工作賣命」類似的對話出現。
회사원(A Company Man)
公司職員。筆者對蘇志燮印象是從KBS《對不起,我愛你》韓劇開始。這部電影結構和故事都很簡單。值得一提當這位公司職員(殺手)展開復仇時:除了 Bullet time 外。拍攝上變得異常的「明亮、清晰」。
導演→工作 說了什麼?
情節上池科長在復仇時有一段對話。
「你想怎麼樣?」
「我不想幹了!」池科長。
非常有趣而且很讓人震驚的對話。電影的結尾又再次有「不要為了工作賣命」類似的對話出現。
其實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布迪厄直接了當地說:「為什麼在某種意義上說,利益這個詞是如此成為我們的中心旨趣呢?為什麼對於所有的行動者來說,當他們行動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出利益的問題,而探討利益的問題又是如此重要呢?實際上利益的概念,對我來說,就是與某種把人類行動神秘化的魔術性觀點進行決裂的一種工具。」(1994 Raison Pratiques. Sur la théorie de l’action. Paris: Seuil.)人在行動(撰寫劇本)與利益有著一種奇妙的關係,所以韓劇、日劇為什麼吸引人(除了跨國問題外),那個行動背後差異的就是在自我意識的根本,換句話說,韓流在西洋的?之類包裝下,有了量產、韓式風格。那當你談到台灣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媒體巨獸?還是李安?或可不可能是你萬萬沒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