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買了動物園 We Bought a Zoo
We Bought a Zoo 124 min - Drama | Family - 23 December 2011 (USA)
IMDb Ratings: 7.2/10 from 41,608 users
Directors: Cameron Crowe
IMDb Ratings: 7.2/10 from 41,608 users
Directors: Cameron Crowe
在電影上映時就想去看這部《我們買了動物園》,可惜就跟大家最常的口頭禪一樣「有空就去」。
麥特戴蒙(飾班傑明)在Good Will Hunting,1997和The Talented Mr. Ripley,1999的表現就讓筆者對他著迷,年近四十多歲的他在We Bought A Zoo,2011中飾演喪偶獨自扶養小孩的父親,即便缺乏些滄桑但與小孩的爭吵、親子對話、20秒的瘋狂勇氣與不放棄的精神,是讓人喜歡看的;史嘉莉嬌韓森(飾凱莉佛斯特)當然也是本片吸引人注意的角色,但劇中焦點還是在班傑明先生一家。
光看預告便大概理解劇情是如何,但特別的在〈我們買了動物園We Bought a Zoo關於拍攝〉提到這故事是改編,班傑明密這位英國籍的英國《衛報》DIY專欄作家真實故事。另外,這個故事也紀錄在他的回憶錄《我們買了動物園:一座破敗動物園與200隻動物永遠改變了一家人的美妙真實故事》。
關於拍攝中提到視覺色調的靈感來自葛瑞菲斯(美術設計)指出克洛為《我們買了動物園》設定的視覺色調,靈感來自尼爾楊(Neil Young)的專輯《Harvest》、2007年Sigur Ros樂團的紀錄片Heima(聽風的歌)與比爾佛塞斯(Bill Forsythe)的電影《Local Hero》。「這三種不同作品的關聯性,就是它們都充滿靈性,」葛瑞菲斯表示,「卡麥隆總是喜歡尋找事物中的詩意。」筆者只對這後搖滾的冰島樂團比較熟悉,認為在電影中的幾個人物的全景、捕捉光線的方式與主角回憶過世老婆的拍攝,都讓我想起後搖滾中無法訴說的空靈與詩意。
簡單的看一下電影的敘述結構:一家人→喪偶→崩壞→改變(動物園)→改變的過渡期(動物園的危機、無法忘懷傷痛)→改變(一起讓動物園成功、新的家人、勇敢面對過去)。就跟所有古典好萊塢風格一般,故事雖不讓人意外但筆者觀看時,也不期望有所意外。
當史嘉莉˙嬌韓森飾演的動物管理員,信誓旦旦的質問新老闆是否有決心、懷疑他隨時會放棄或是抱怨自己的工作、人生,便出現電影中很經典的一段對白:
「我們需要真正接管這地方的人,不然我們和這些動物都完了」管理員
「那妳的問題是?」
「你為什麼要買這個地方?」管理員
密先生想一會兒,「為什麼不呢?」
這樣的對白無疑呼應了這個故事的開始、解決了所有困難與主角的不放棄性格(我們需要20秒的瘋狂勇氣)。
電影的「家」和「動物園」的相仿,到底關著「家人」的是籠子還是美麗簡單可以跨過的柵欄,這是一個電影中的隱喻關鍵;密先生因為喪偶無法走出陰影,家庭也為此一團亂;這樣無法走出的困境(?)就如同密先生無法接受安樂死孟加拉虎(斯巴)一樣,是簡單的轉念過程但是及需要勇氣,班傑明家庭改變的過程和動物園的再造有了親密的關係。筆者也認為是最可看得地方。
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足夠刻劃這家庭的心路歷程,甚至充滿陽光和笑料;斯巴的老去無疑成為了「20秒勇氣」的隱喻;安樂死年老的孟加拉虎,成為孕育20秒勇氣的土壤,也讓密先生勇敢面對喪妻、其兒子認真傾聽每個身邊關心他的人。筆者還是要重新闡述一下這「20秒勇氣」,這樣的勇氣是要孕育的且不只是當你面真愛時需要,對傷痛時也需要。
電影最後,密先生帶著小孩來到他第一次遇見妻子的地方:
這是所有故事之前的故事……
「現在我在餐管裡了,我很害怕。在考慮離開。」
「我其實都可以碰到她了。她就在那邊。」
「她仍舊沒有看到我,我還剩15秒的勇氣。我要試試。」
「我是這麼說得。」
「說什麼?」兒子。
「我說」
「打擾了。」(電影此刻回到當時,她正坐在那)
「嗨!媽」孩子們。
「像妳如此完美的一位女士,怎麼會和我這樣的人說話。」對那空著的位子。
「為什麼不呢?」妻子。
資料參考:IMDb、圖片援引自網路(如有侵權煩請告知隨即刪除)、開眼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