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DEPARTURES

DEPARTURES 130 min - Drama | Music - 27 February 2009 (Taiwan) IMDb Ratings: 8.1/10 from 18,868 users Director: Yôjirô Takita 關於入殮的資料:將亡者遺體安置入棺稱為「殮」。在一連串喪葬禮禮俗中,「入殮」因大多在夜間或者凌晨舉行,因此又成為神秘中的神秘。封蓋前的入殮行為稱為「小殮」,此時是瞻仰亡者遺容的最後時刻,封柩蓋棺稱為「大殮」,即是與亡者天人永訣的開始。 [1] 某部奇幻小說中有著人類、精靈與怪獸,精靈這樣羨慕著人類;死亡是最美好的禮物。古時更將死去視為一種自然的象徵。 文本敘事結構上以男主角的夢想與家人間的關係為隱藏性的主軸;電影表面上看似因失業進入這行業,從禮儀師的對亡者的尊重下譜出一個一個動人的故事,即便電影沒有明確的帶入每個家庭每個人,但透過禮儀師這樣的方式,巧妙的讓觀眾有著許多的想像。 看電影時請注意以下物品或片段: 1. 大提琴—男主角的夢想是彈大提琴,從電影開頭昂貴價格與不告知妻子的方式明確點出;實際上,大提琴也代表著失去家人後,維繫親情的重要物品。 2. 澡堂—從澡堂老闆的兒子,帶出日本一般大眾對這樣職業的價值觀感。(妻子的回娘家、澡堂兒子的鄙視與顧客親人言語的揶揄) 3. 石頭—男主角與家人間的情感象徵。 4. 鮭魚逆遊與飲食—這兩個部份除了先前處理主角夢想與家人關係外,是最精彩的部份。從一開始的放生章魚(卻死了)到因為工作關係無法正常吃飯(第一次接觸這職業),最後逐漸熟悉與自我突破內心困境後的大吃(與社長談話吃魚白,社長說著:「啊,真是好吃讓人為難啊!」);主角站在橋上看著鮭魚逆遊而上後與路過的人之間的談話,將文本重要概念「死去」詮釋的非常生動,進而體悟為一種自然的態度面對。 文本若只探討死去的不捨與苦痛,終將淪為一般悲傷與眼淚的庸俗品。文本透過前後呼應與伏筆的安排,展現「死去」除了別離之外的其他角度。文本敘事的不只有宗教還包括在世者的種種範疇。文本中禮儀師除探究往生者死亡外並試圖對比在世者對「死去」這樣氛圍態度,更讓死去變成親人間的總結算。 往生者對於禮儀師,無論是否相識,在為大體化妝時,希望為親友保留最美與最熟悉的往生者,也因為如此,所有的重要化妝依據都成了親...

〈電影〉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DEPARTURES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おくりびと/ DEPARTURES 130 min - Drama | Music - 27 February 2009 (Taiwan) IMDb Ratings: 8.1/10 from 18,868 users Director: Yôjirô Takita 關於入殮的資料:將亡者遺體安置入棺稱為「殮」。在一連串喪葬禮禮俗中,「入殮」因大多在夜間或者凌晨舉行,因此又成為神秘中的神秘。封蓋前的入殮行為稱為「小殮」,此時是瞻仰亡者遺容的最後時刻,封柩蓋棺稱為「大殮」,即是與亡者天人永訣的開始。 [1] 某部奇幻小說中有著人類、精靈與怪獸,精靈這樣羨慕著人類;死亡是最美好的禮物。古時更將死去視為一種自然的象徵。 文本敘事結構上以男主角的夢想與家人間的關係為隱藏性的主軸;電影表面上看似因失業進入這行業,從禮儀師的對亡者的尊重下譜出一個一個動人的故事,即便電影沒有明確的帶入每個家庭每個人,但透過禮儀師這樣的方式,巧妙的讓觀眾有著許多的想像。 看電影時請注意以下物品或片段: 1. 大提琴—男主角的夢想是彈大提琴,從電影開頭昂貴價格與不告知妻子的方式明確點出;實際上,大提琴也代表著失去家人後,維繫親情的重要物品。 2. 澡堂—從澡堂老闆的兒子,帶出日本一般大眾對這樣職業的價值觀感。(妻子的回娘家、澡堂兒子的鄙視與顧客親人言語的揶揄) 3. 石頭—男主角與家人間的情感象徵。 4. 鮭魚逆遊與飲食—這兩個部份除了先前處理主角夢想與家人關係外,是最精彩的部份。從一開始的放生章魚(卻死了)到因為工作關係無法正常吃飯(第一次接觸這職業),最後逐漸熟悉與自我突破內心困境後的大吃(與社長談話吃魚白,社長說著:「啊,真是好吃讓人為難啊!」);主角站在橋上看著鮭魚逆遊而上後與路過的人之間的談話,將文本重要概念「死去」詮釋的非常生動,進而體悟為一種自然的態度面對。   文本若只探討死去的不捨與苦痛,終將淪為一般悲傷與眼淚的庸俗品。文本透過前後呼應與伏筆的安排,展現「死去」除了別離之外的其他角度。文本敘事的不只有宗教還包括在世者的種種範疇。文本中禮儀師除探究往生者死亡外並試圖對比在世者對「死去」這樣氛圍態度,更讓死去變成親人間的總結算。 往生者對於禮儀師,無論是否相識,在為大體化妝時,希望為親...

<文>東市頭(西螺延平老街)

  東市頭 文:Dav    感謝:d綺、d傑、峰、明璇    街 甘醇鹹味瀰漫空氣間,豔陽日曬下突出甕裡蒸散的香氣。老人佇立於丸莊醬油行前,靜靜的看著;看著那台展示中的腳踏車,摸著熱熱的醬油甕。街上這排繁盛的光景,石製雕砌的樓房,都上了新的顏色;浮現人潮來來往往,舊時的設計,建築的現代感與洋味招攬了大量的觀光客,熱鬧的街恰似那時買賣的繁盛。石牆平面幾處斑斕朽化的凹陷長出新芽,卻沒人瞧見——這裡是延平老街。一甲子的歲月,腳踏車在烈日下奔走,奔走東市頭(延平老街)歷史風華,奔走撲鼻的強烈醬油香。送貨員明白這個小鎮的價值且立志在這根深為家。陽光依舊,其忙碌中偶然瞥見窄小巷弄,彎腰炊飯的老婦人,大喊「中午不回家吃飯。」看著老婦炒菜的身影,腳踏車莫名的速度更快了一些,劃過佈滿人潮的街頭。 兩層樓式住宅內撲鼻的褐色肉汁,大口大口的塞進嘴巴,含糊說話,盛了碗湯,希哩呼嚕喝下肚,少年的笑容,就跟碗粿表層淋的醬油,白皙的臉龐配上道地醬油格外真摯刻苦。見底的醬油甕大大丸字,看著廚房裡大灶旁滴落的黑色醬油,飯菜香隨少年跨上腳踏車飄散於門外。 腳踏車勤奮踏實,東市場人聲鼎沸。騎著腳踏車送醬油,在東市場擁擠的人群中,不小心撞倒了買菜的人,少年傻站在原地,旁人逐漸靠近圍觀時才扶起那位倒地許久的小姐。醬油邂逅,小姐與醬油瓶一起坐在後座,泥土路輕輕顛坡著初遇,小姐輕輕的拉住了少年衣角,她聞到了少年身上那不同於別人的鹹味。 少年跟隨踏入茶行大廳,穿過隔門步入暗街。(暗街是廳跟廳間的一段(露天)小廊,顧名思義,有三不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女。)踩過特地為迎賓打造的彩磚石階,進入內廳,窺見屋頂上展翅的石雕與象徵家族的石刻。吆喝著僕人,少年靜靜的看著那怒目全身華麗服飾的長者。少年耳根子從未如此清淨幻想著往後自立光景——每一次的吸吐,怒罵雜念都化為胸臆間充滿濃而不郁的茗葉茶香。 甘鹹與茗香,醬油與茶葉交織的故事。午後的東市頭街上,叭咘叭咘的聲響遍整條街,一台小小的推車,擺放著一個個銀白色的箱子,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襯托阿伯親切問話。「兩枝芋冰」少年望向樹蔭下的小姐。醬油邂逅的餘味,在這兩位年輕人互相傾慕下散發。少年每在領薪水時都欣喜若狂握著手中的錢,明白他離目標又更進一步。倆口在樹下品嚐芋冰同時,兩淚在少年訴說壯志時落下。少年指向大大的齒...

文化創意產業概論—演講有感

20100531 演講人        綜觀文創產業概論,總歸再商品化某些過去無法商品化的東西。也是一種從工業革命後生產工具的另一種生產工具改變;不再只勞力換取經濟,更進一步使用智力換取經濟,更可說用文化換取經濟。       當文化變成一種商品化時,你的生活準備好了嗎?       當藝術品運用複製的方式成為商品化,讓藝術品的價值有了不只屬於少數人的價值;當文化成為一種商品,更確切的說當你的生活經驗變成一種商品。我不清楚台灣文化的根基是否穩固迎接這樣商品化強盛的年代。       台灣文化的主體建構尚未明確,如此,對自我本身文化不夠深刻瞭解的狀況下,文化創意概念進駐台灣,大眾是否承受的了。而不是終究成為一種表面性粗俗的文化商品。       當你的生活成為一種體驗性的商品,妳該如何包裝最深沈的概念?該如何建構這種生活經驗的商品化?我想這些都是邁向自我實現與自主快樂的方向。       常會有自創品牌的出現,文創重要的概念是「品牌」。當你的生活成為一種品牌時妳該如何引領大眾?       我想文化創意產業無形中是一種個人主義的放大;也是一種精英文化的再現。當我們買一杯咖啡時請也注意那些種植的農民,而不只是關注期貨般的漲跌。       假如文化創意是一種人類生活提昇,那我想精英文化的少數人應該需要站出來。

讀《萊辛頓的幽靈》村上春樹

非要從眾多村上春樹出版品中選一部入門書—《萊辛頓的幽靈》會是最佳首選。村上式孤寂的書腰,藍色、冰雪與暗色河流,封面的氛圍引人平靜,一如內容精簡的短篇小說。 《萊辛頓的幽靈》收錄村上春樹的七個短篇,訴說七則如夢似真的人生際遇,描寫與幽靈、怪獸、冰男,與海浪等種種有形或無形的恐怖或執念的邂逅。而有時,如村上春樹所述:「我們在這人生中真正害怕的,不是恐怖本身。恐怖確實在那裡。……以各種形式出現,有時候壓倒我們存在。但最可怕的是,背對著那恐怖,閉起眼睛。結果我們把自己內心最重要的東西,讓渡給了什麼。 」(時報閱讀網簡介) 都市叢林雅緻的寓言故事和自我幻想的孤單延伸;〈沉默〉是在下認為很吸引人的篇章。 沉默 無語卻很深刻 充滿成穩內斂味道的大澤,篇章中沉默反襯記憶櫃子中那段國中高中面對自我意識強烈的年齡。篇章中的另一位角色青木。大澤是這樣說的:「 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大概一生都會有這麼一次吧。我是說毫無道理的討厭一個人。 」篇章用大澤角度回憶方式,開始了村上式的孤寂。 故事尾聲是有這樣的一段話 :「不過我真的覺得恐怖的,是對青木這種人毫無批判的接納,毫無保留地相信的傢伙們。自己什麼都生不出來,什麼都不瞭解,卻被別人順口的話、容易接受的意見所鼓舞而採取集團行動的傢伙們。……沉默像冷冷的水一樣逐漸滲透一切。而在沉默中一切都逐漸融化成泥濘。在那裡面我一面融化下去一面拚命喊叫,但沒有任何人肯聽我的呼喊。」 村上式孤寂中在此篇章深刻描述每位讀者,我們都可能成為青木、容易相信他人的那群或是大澤。在〈沉默〉裡看見都市中人,用閒談回憶的方式訴說這樣一個故事,桌上的咖啡冒著煙,說故事的人眼神彷彿看著一種很眩的東西。   關於《萊辛頓的幽靈》其他篇章 從幾部篇章就可看見作者濃濃象徵風格例如〈冰男〉、〈綠色的獸〉、〈萊辛頓的幽靈〉;充滿遐想與奇幻。《萊辛頓的幽靈》這部收錄了幾篇很早就創作的短篇〈盲柳,與睡覺的女人〉。承襲一慣村上春樹摩登感書寫、象徵式書寫,換句話說,有著道地的村上風格詮釋關於「孤寂」這樣的狀況。 這幾個篇章中寓意深沈的也有之,雖然與芥川龍之介先生短篇小說冷峻陳述社會醜惡的題材不相同;在新穎與幻想上某些部份有相似之處,例如:〈綠色的獸〉、〈冰男〉與〈鼻〉、〈河童〉使讀者遐想的範圍就很廣泛。 電影翻拍篇章〈東尼瀧...

讀《萊辛頓的幽靈》

非要從眾多村上春樹出版品中選一部入門書—《萊辛頓的幽靈》會是最佳首選。村上式孤寂的書腰,藍色、冰雪與暗色河流,封面的氛圍引人平靜,一如內容精簡的短篇小說。 《萊辛頓的幽靈》收錄村上春樹的七個短篇,訴說七則如夢似真的人生際遇,描寫與幽靈、怪獸、冰男,與海浪等種種有形或無形的恐怖或執念的邂逅。而有時,如村上春樹所述:「 我們在這人生中真正害怕的,不是恐怖本身。恐怖確實在那裡。……以各種形式出現,有時候壓倒我們存在。但最可怕的是,背對著那恐怖,閉起眼睛。結果我們把自己內心最重要的東西,讓渡給了什麼。 」(時報閱讀網) 都市叢林雅緻的寓言故事和自我幻想的孤單延伸;〈沉默〉是在下認為很吸引人的篇章。 沉默無語卻很深刻 充滿成穩內斂味道的大澤,篇章中沉默反襯記憶櫃子中那段國中高中面對自我意識強烈的年齡。篇章中的另一位角色青木。大澤是這樣說的:「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大概一生都會有這麼一次吧。我是說毫無道理的討厭一個人。」篇章用大澤角度回憶方式,開始了村上式的孤寂。 故事尾聲是有這樣的一段話:「 不過我真的覺得恐怖的,是對青木這種人毫無批判的接納,毫無保留地相信的傢伙們。自己什麼都生不出來,什麼都不瞭解,卻被別人順口的話、容易接受的意見所鼓舞而採取集團行動的傢伙們。……沉默像冷冷的水一樣逐漸滲透一切。而在沉默中一切都逐漸融化成泥濘。在那裡面我一面融化下去一面拚命喊叫,但沒有任何人肯聽我的呼喊。 」 村上式孤寂中在此篇章深刻描述每位讀者,我們都可能成為青木、容易相信他人的那群或是大澤。在〈沉默〉裡看見都市中人,用閒談回憶的方式訴說這樣一個故事,桌上的咖啡冒著煙,說故事的人眼神彷彿看著一種很眩的東西。 關於《萊辛頓的幽靈》其他篇章 從幾部篇章就可看見作者濃濃象徵風格例如〈冰男〉、〈綠色的獸〉、〈萊辛頓的幽靈〉;充滿遐想與奇幻。《萊辛頓的幽靈》這部收錄了幾篇很早就創作的短篇〈盲柳,與睡覺的女人〉。承襲一慣村上春樹摩登感書寫、象徵式書寫,換句話說,有著道地的村上風格詮釋關於「孤寂」這樣的狀況。 這幾個篇章中寓意深沈的也有之,雖然與芥川龍之介先生短篇小說冷峻陳述社會醜惡的題材不相同;在新穎與幻想上某些部份有相似之處,例如:〈綠色的獸〉、〈冰男〉與〈鼻〉、〈河童〉使讀者遐想的範圍就很廣泛。 電影翻拍篇章〈東尼瀧谷〉,在靜宜大學也以納入參考資料;另外...

〈電影〉 羅生門(らしょうもん)導讀

圖片
片名:羅生門( らしょうもん ), 1950 導演:黑澤明( くろさわあきら ) 出品國: 編劇:芥川龍之介       看完芥川龍之介作品〈羅生門〉;又看了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才發現電影版的《羅生門》最主要的角色既不是賤民也不是老太婆,而是芥川龍之介作品〈竹籔中〉的強盜、行旅丈夫及其豔麗不貞的妻子。電影開場以羅生門三大字全景出現,下著大雨,雨水順著門簷嘩啦落下。故事便開始。電影結合〈竹藪中〉與〈羅生門〉的故事場景與書寫人性的精隨而成。筆者在另一部電影《生之慾》就對志村橋有深刻的印象,那位公務員唱著讓人落淚的歌。而後在《羅生門》與《七武士》中對志村橋與三船敏郎有了深入的認識。                             (取自維基百科) 在〈羅生門〉文中拔取屍體頭髮結繩變賣的老太婆,對著躲雨看似正義的賤民說:「……,反正是沒有辦法嘛。你當我作這壞事,我不作就得餓死,也是沒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樣都沒法子,大概她也會原諒我的。」賤民說:「那麼,我剝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這樣,我也得餓死嘛。」賤民奪取老太婆一物後消失在夜中。      而電影中運用〈竹藪中〉的情節,描寫由三船敏郎所飾演的強盜在山野的道途中,在趕路的男人面前強暴其妻,終而殺死男人,而女人則在荒亂中逃跑,最後強盜與女人俱落入官衙中受審。在整個審訊過中,強盜、被強暴的女人、被殺死的男人的幽魂、有偷竊死者失物嫌疑的樵夫、行腳僧、捕快等等角色人物,對整個強暴兇殺案過程做出於己有利的供詞。 [1]          電影敘事結構以羅生門下躲雨的樵夫、行腳僧與窮人為主要線路;再以強盜、女人、女巫(招魂)與樵夫對兇殺事件的說詞為旁枝。最後樵夫取得行腳僧信任,抱著棄嬰走在雨停後陽光下,面露詭異之貌結束。              導演對於人性的刻劃,筆者無法明確用文字表示。電影所營造的人性價值讓人迴響與思考。每位角色為什麼對同件事情有不同的說法?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