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飛的鋼琴少年 Vitus
Vitus (2006) 100 min - Drama | Music - 7 December 2006 (Israel)
Ratings: 7.7/10 from 3,590 users Metascore: 63/100
Director: Fredi M. Murer
創造規則普通人就可以,天才則可以玩弄規則。
早期台灣有部電影《我的兒子是天才》1990年的一部片子,劇中有兩個不同類型的天才兒童,一個是父親只是魚販而從末發現孩子有天份的林坤玄;另一個是父母親全是高級知識份子,卻對自己孩子過度期望的淑楨,而他們都因為這個社會的種種現象而有著不同的發展和命運。同樣是資優兒童的淑楨卻在父母的過度期望中逐漸消沉,在功課方面開始有些跟不上,而且由於補了太多的功課,精神、體力都己呈現匱乏的狀態。最後,天才兒童假裝自己回復成一個智力平凡的孩子,回到了一般的小學,接受了一般小學教育,重新享受一個正常孩子所應擁有的快樂和無憂。
學生會想到這部影片的原因在於天才兒童經過一般父母、社會的洗禮後都會由假裝變成了一般小孩來獲取自己想要的天空。
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許是導演Fredi M. Murer心目中最現想的生活哲學,在影片裡處處歌頌著這種童趣。大智若愚的爺爺不斷打造迴力鏢、蝙蝠翅膀等玩具給主角,自己本身也是熱愛飛行遊戲的老頑童一個;孤獨的主角會接納甚至「愛上」保姆伊莎貝兒(Isabel),也是因為伊莎貝兒送他的蝙蝠填充玩具,和那場瘋狂的搖滾音樂家家酒。當他必須涉入成人世界的金錢交易當中時,一個同學誤認他非常酷的在玩一款「股票遊戲」,他的隨口承認固然有無法明言箇中實情的現實現由,但也未嘗不能誤讀為,他是真正的用一顆「童心」在面對他正在做出的大事呢?
影片中的一段,是主角在受傷假裝成普通小孩之後,認識了一個普通孩子,當他與那位小男生一起在空地騎腳踏車時,可以發現鏡頭拍兩台腳踏車的路線與聲音的剪接,是同心圓與沒有交集的。鏡頭帶過主角,帶過朋友,交錯而互相對話,所聽音樂也是,爾後鏡頭拉高仰視兩位孩子,這幕就會發現主角和他的朋友騎腳踏車時,一個繞外圈一個繞內圈,維特儘管想當普通人,但他終究是個天才,也許天才和普通人會一起騎腳踏車、聊天,但他們畢竟不屬於同個世界。
導演用蝙蝠貫串全片,一種飛行敏捷、聽覺敏銳。
試著思考過導演用蝙蝠所代表的意象,伊索寓言的蝙蝠故事,那個想當動物又想當鳥類的蝙蝠。就像主角想當平凡人又無法真正捨掉其天才的矛盾。伊索寓言中的蝙蝠下場是兩邊都不討好,落得個寂寥悽慘的結局。
但是影片中的結局看似是美好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