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這不是一個關於英雄行徑的故事,也不是某個憤世嫉俗者的見聞;至少那不是我在寫它時候的初衷。這是兩個有共同精神與相似夢想的生命體一起走過的一段經歷。在九個月的時光裡,可以出現在一個人腦子裡的事情多得不計其數;……錢幣已經拋了起來,正在翻轉當中,有時轉到頭像那一面,有時後轉到字那一面。我將要透過我的嘴巴,用我自己的語言,重述我雙眼的所見。……這本日記的觀點真有點偏頗之嫌,也已經沒有誰可以被怪罪了,因為,寫這本日記的那個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就已經死了。……漫遊南美洲對我所造成的改變,遠超過我所能遇見」[1]
以上是其作者在書寫時所撰寫的一段話,本小組一致認為是最可以當作此本書的書寫觀點的引言。假如非得要說有什麼論述的話,從篇章〈這奇怪的二十世紀〉中的一段有趣的書寫(P.240—P.242),作者在加拉卡斯的所見的人們與都市,甚至與當地人起了小爭執時的對話,都富含某種其今後所醞釀的。那段爭執是:其拿了相機照了居民的小孩,小孩因此大哭,當他被石頭伺候時的謾罵裡最惡毒的是「葡萄牙人」。
參閱過此人的讀者,都會瞭解到格瓦拉是個反資本主義者,信仰馬克思主義,但這本書中雖然還不明確的透漏出來,卻慢慢醞釀了其革命的泉源。我想假如有什麼角度與論述的話,以上是簡單的闡述。
本書短短的兩百多頁,實際上可能更少於兩百頁。在本小組眼中屬於異國情調的書寫可說篇篇精彩。本小組嚴選幾篇作為初次閱讀者可以優先閱讀的方向:〈拉吉奧坎達的微笑〉、〈丘吉卡瑪塔礦場〉、〈在帕恰媽媽的天地裡〉、〈世界的肚臍眼〉、〈印加之地〉、〈勝利者的家鄉〉、〈讓人失望的總督城〉、〈往加拉卡斯〉、〈這奇怪的二十世紀〉。
在這趟旅行中看見了南美洲被殖民的現況,紅人(族群)的歧視問題、工人勞動者的問題、婦孺的問題、官方制度的問題許多問題都在這本手記中有初步的概述;地景方面有多篇關於印加文明的書寫,更有多篇關於其經過住宿的城市描寫,在〈讓人失望的總督城〉一小段摘錄利馬是個引人入勝的城市,過往的殖民歷史已經埋藏在新建房舍之後……,利馬所代表的是尚未從封建殖民中脫身的秘魯,還在等待一場真正解放的鮮血洗禮。還敘述了城市中文化深度與廣度的相關事件,之後結束對城市描述時的一段摘錄利馬和科多巴並不很像,但都有同樣的殖民氣息—或者該說是內陸城市的那種風貌……。對於異國情調書寫的感受上,本小組盡量希望可以有親身感,但從未去過南美,那種感覺始終留在殖民的無奈與文字中的南美城市,可惜。但,此部手記絕對值得您的過目。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重點,終究在改變世界。
早先時候人們說其為馬克思主義革命家;現在卻成了青年反主流的一種圖騰。鬥爭在眼中是非比尋常英雄式的浪漫嗎?戰爭在嘴上是冠冕堂皇理想式的藉口嗎?流血在身軀是餓體膚革命式必經路途嗎?本小組只是學生,不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家。討厭戰爭,鬥爭卻有其必要;厭惡戰爭,革命卻有其必定模式。
在〈共產宣言〉(下)中的最後,兩位作者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話終究成為一位革命家永無止盡的任務,如格瓦拉終結在玻利維亞解放理想的處決令下。學生無法想像其終老模樣。
這本某種程度是傳記也是手記書,前後各附錄了格瓦拉旅行的地圖、知名古巴作家的引言(這篇引言寫得也相當精彩)與歷年大事與對醫學院學生的演講稿(內容大要:其如何從一位醫學院學生成為一個政治活躍份子)。

……當你的聲音響徹世界,土改、公正、麵包、自由,將與你同在,因同樣的話語,我們與你同在。……有鐵器阻擾我們的征程,我們就索要沾滿古巴眼淚的裹屍布,掩埋為美洲歷史潮流而獻身的游擊隊員骸骨。[2]
用這幾句話做個結尾,世界資本主義盛行之下,台灣也在其中。在商品化的驅使下,格瓦拉也變成了畫冊、公仔與政治人物消費對象,其大概也無法想像淪為資本主義下賺錢的商品。最後,經由這趟南美洲旅行所產生了到底是解放人民的天使或挑起戰爭的魔鬼,全都由各位自由的定位,台灣是個民主自由尚待加油的國家,當自由被迫害時請別怕流血,不自由比任何事情都痛苦。
更有別以往的認知,大概是脫離了所謂年輕人圖騰式崇拜的階段。第一次看見有人把格瓦拉肖像作成衣服時的那種疑惑與崇拜,是每個年輕人都有的階段。藉由讀過其傳記與組員討論後,那樣的圖騰崇拜與潮流追趕似乎已經悄悄從身上褪色,可能學生長大了或是明白崇拜與追求,這樣的事情已經不該是這年紀該有的行為。不是斥責崇拜與追趕這樣的意圖,是學生已經悄悄離開。
關於「革命家」這樣一個附有流血的詞,認哪位滿腔熱血的男孩都會為其著迷。就像知名漫畫中《海賊王》主角父親的稱號「革命家」那樣令人感覺危險與神秘可又充滿魅力。深知當真成為一位反動份子時那樣的生活只有擁有理想的人物可以駐足,而我們就隨波逐流在那偽裝成反動份子的皮裝中吧!
切:「說得最棒的話,就是行動。」[3]





[1] Ernesto Che Guevara著。梁永安、傅凌、白裕承譯(1997)。《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台北:大塊文化。
[2]Jean Cormier著。郭斯嘉譯(2007)。《切˙格瓦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Ernesto Che Guevara著。梁永安、傅凌、白裕承譯(1997)。《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台北:大塊文化。附錄,頁257。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論海明威〈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空間意象

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