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劇場第七號作品 ——《湖》(觀後感)
台灣文學劇場第七號作品 -《湖》
文本原著﹕鄭清文
編 導﹕劉仲倫
暖場音樂跟我喜歡的樂團《甜梅號》南方蝶道 很像,一聽就很舒服。
看了幾次劉老師編導的劇場,總有一些布雷希特式疏離感。嗯……,劇場反映了現實,但台上所演眾多象徵(遺棄)、意識形態、問題(親子、跳樓、性別)是真真卻卻的發生在我們周遭(特別跳樓事件)。
最喜歡《湖》第四幕的原因,除了對「水」性質有特別癖好外。這次的舞台設計,一圓弧狀類爬坡(由左到右上升)最後組裝階梯可上下走動、三面長方布幕垂下分別居於中左右。中間布幕的設計也別於過去作品的表現,由舞台中間出現演員;但《我伴彩雲飛》的巨型籠子可轉動式道具還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湖》會大勝還有一個原因「燈光」這回把水的意象,將第四幕表現的非常柔軟。
最後一幕,一男一女舞台上都綁著遮住雙眼的白色布條,拖著椅子;水色波光映在兩人身軀。很美卻陌生的畫面。(我也在想椅子代表什麼,戲後聽了演員說才恍然大悟。)
看完戲之後非常疲倦,思索為何如此演與戲劇結構;一方面思索台詞與文本關係。看過幾部台文劇場《我們一同走走看》、《螢火》、《我伴彩雲飛》與這回《湖》,靜宜台文劇場這第七號作品。讓我散場後馬上與自己展開討論。回家後,乖乖又翻起擺放很久的西馬批判文選。劇場人像是一本鋪著薄薄灰塵的書;學院中不太有人願意去翻有點深、有點重、有點專業、有點獨立、有點需要思考……;翻開第一頁,笑容總出現在我們臉上。譬如舞台上夏可欣難過得大罵 幹!幹! 舞台下慣性墨守的矛盾笑聲(夏可欣是很難過的耶)。
嗯……,可以試試看買張票看場戲,之後喝個茶討論一下。然後,晚安。
留言
張貼留言